铜(CU)测定试剂盒(络合比色法)的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土壤铜的测定 比色法 铜(CU)测定试剂盒(络合比色法)的应用

铜(CU)测定试剂盒(络合比色法)的应用

2024-05-08 18: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背景[1-3]

铜(CU)测定试剂盒(络合比色法)用于定量检测人体血清中铜的含量。

试剂盒由试剂1、试剂2组成:试剂1:乙酸缓冲液0.2 mmol/L抗坏血酸>0.02mmol/L试剂2:显色剂4-(3,5-二溴-2-吡啶偶氮)-N-乙基-N-(3-丙磺基)苯胺钠(3,5-Di-Br-PAESA)0.2 mmol/L校准品组成:硝酸铜0.4-0.8mg/ml稳定剂0.1%质控品组成:在血清基质中添加硝酸铜,铜范围(10-50μmol/L),稳定剂0.1%。

铜(CU)测定试剂盒(络合比色法)

检测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Cu2从铜蓝蛋白和清蛋白中解离岀来,抗坏血酸将Cu2还原成Cu’,Cut与络合剂3,5-二溴PreSA反应,产生蓝色络合物,在600m波长下测定生成的蓝色络合物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Cu2浓度。

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亮度法。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亮度法等。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分光光度计使用时测定出来的吸光度值或透射比值是相对于一个标准品做空白测出来的,否则测定出来的样品的值是没有依据的.标准品一般是指不含被测物质或和被测样品除了被测物质之外含有一样的组分,以此来做标准,然后被测定样品吸收的单色光与之进行对比得到的测量数据.

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子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铜对血红蛋白的形成起活化作用,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在传递电子、弹性蛋白的合成、结缔组织的代谢、嘌呤代谢、磷脂及神经组织形成方面有重要意义。

应用[4][5] 用于Cu超累积植物海州香薷上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及部分物种中Cu含量测定

肢动物发生情况、该植物挥发物主要成分、主要昆虫体内Cu含量,为今后系统研究该植物与节肢动物的关系、探明该植物种植的潜在生态效应奠定基础。“Cu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基地,调查了海州香薷冠层节肢动物的种类与数量。采用扫网法取样,分7次共采得节肢动物1.56万余头,它们隶属2纲(昆虫纲Insecta和蛛形纲Arachnida),10目,至少43科。其中,昆虫纲占所采节肢动物个体总数的93.6%,缨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优势种类,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及蜘蛛目为常见种类。

在上述取样期限内,推测海州香薷上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和腐生性节肢动物数量分别占74.1、6.3、1.1和17.8%,另有不到1%节肢动物的食性难以推测。植食性种类中,以蓟马和叶甲的发生量较大,其次为锥头蝗(仅见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一种)和叶蝉科昆虫,两者分别占6.9%和5.3%。捕食性种类以蜘蛛(6.3%)为主。寄生性种类全为寄生蜂。腐生性种类以摇蚊为主,其次为环裂亚目类(蝇类)。

观察了这些种类的数量动态。记述了1种叶甲、1种叶蝉、1种夜蛾及其幼虫外寄生蜂部分虫态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了其中的寄生蜂及夜蛾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分别于8月下旬和9月下旬采集短额负蝗,8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上旬采集一种夜蛾幼虫,测定了其体内Cu含量。短额负蝗体内Cu含量为71.5~106.2mg kg-1,夜蛾幼虫为12.5~84.0mg kg-1,若将各次取样、不同虫体大小进行平均,短额负蝗和夜蛾幼虫体内Cu含量分别为87.9和48.3mg kg-1。总体上看,两种昆虫Cu含量均与采集时间有显著关系,但与个体大小关系不大。对个体较大的短额负蝗,9月上旬和10月上旬Cu含量显著高于8月下旬,但个体较小或中等者Cu含量在采集时间之间无显著差异。

对夜蛾幼虫,个体中等或较大者9月下旬Cu含量显著高于8月下旬,但个体较小者Cu含量在两采集时间之间无显著差异。室内在不含Cu的蛭石和珍珠岩混合基质中种植海州香薷,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收集健康植株(株龄220余天,株高65cm左右)的挥发物,采用GC-MS法识别出11种主要组分,从中鉴定出β-蒎烯(β-pinene),D-柠檬烯(D-limonene),香薷酮(elsholtzia ketone),脱氢香薷酮(dehydro elsholtzia ketone),γ-榄香烯(γ-elemene),蛇麻烯(humul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α-石竹烯(α-caryophyllene),以及三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石竹烯和γ-榄香烯含量高,其次为蛇麻烯和α-石竹烯。

参考文献

[1]Response of Plutella xylostella and its Parasitoid Cotesia plutellae to Volatile Compounds[J].Mohamed A.Ibrahim,Anne Nissinen,Jarmo K.Holopainen.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5(9)

[2]Extending the Elemental Defense Hypothesis:Dietary Metal Concentrations Below Hyperaccumulator Levels Could Harm Herbivores[J].Christina M.Coleman,Robert S.Boyd,Micky D.Eubanks.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5(8)

[3]Systemic induction of volatile release in cotton:How specific is the signal to herbivory?[J].Planta.2005(2)

[4]Behavioral Response of Lygus hesperus to Conspecifics and Headspace Volatiles of Alfalfa in a Y-Tube Olfactometer[J].J.L.Blackmer,C.Rodriguez-Saona,J.A.Byers,K.L.Shope,J.P.Smith.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4(8)

[5]朱春香.Cu超累积植物海州香薷上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及部分物种中Cu含量测定[D].浙江大学,200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